【金門簡介】

金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之中,東距台灣150海哩,西距廈門僅122海哩,由12個小大島嶼所組成。它是福建省的其中一個縣, 目前受台灣政府所管轄。
金門的原名「浯洲」、「仙洲」。直到明朝太祖洪武20年(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為防禦倭寇侵擾,在島上建築城池, 因其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 取名為「金門城」, 從此,「金門」乃為定稱。
但金門島上的人煙, 還要追溯得更早, 早在第四世紀一晉朝。五胡亂華、中原板蕩, 百姓不甘受胡族所統治, 紛紛渡江, 南徙避禍, 輾轉逃到金門, 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 時在晉元帝建武年間(西元317年), 彼時, 金門儼然是一座蓬萊仙島。
到了唐德宗貞元13年(西元798年),金門是朝廷核准的牧馬區。福建觀察使柳冕設牧馬寨在今烈嶼, 陳淵在今庵前村豐蓮山一帶牧馬, 可想像, 彼時島上馬鳴嘯嘯, 馳騁於山疇田野的雄偉氣象。
隨陳淵到島上的有:蔡、許、翁、李、張、黄、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氏及將佐李俊、衛傑、錢都統、王忠翊等人, 從此島民生聚日益繁衍。陳淵在島上廣興水利, 阡陌為田, 此時金門從荒墟變成人間樂土, 因此世世代代的子民尊陳淵為「開浯恩主」。
宋神宗時,金門始立都圖,歸屬於同安縣綏德鄉翔風裡。
靖康之亂, 宋室南渡, 金門又再度成為中原義民的亂世桃源,當時梁、 傅、 曾姓等豪門大都率眾來到島上開發山海之利, 做長居久住的打算, 從此金門的開發更具規模。
而金門文治教化亦是在宋朝奠立根基, 一代大儒朱熹任同安主簿時, 曾到島上設立燕南書院, 宏揚禮教,自此島上笙歌處處, 因而有「海濱鄒魯」的令譽,有宋一朝, 邑人中進士者凡六人。
元朝金門闢有鹽場, 場分十埕, 散佈在大小金門島。明初, 金門仍屬同安縣。因其突出海中, 為漳泉門戶, 而成海盜、倭寇覬覦之地, 朝廷為保此東南要塞, 便在島上置守禦千戶所防備(西元1387年), 從此金門成為海疆重鎮, 但亦難免兵災烽火。而明世, 邑人科舉連登, 播笏朝堂, 仕宦稱盛, 有「無地不開花、無金不成同」之諺。
到了明末, 鄭成功、魯王先後來到金門。唐王隆武二年(西元1646年)鄭成功會明朝文武群臣於烈嶼供太祖靈位, 以孤臣孽子赤忱, 誓復大明江山。在與清廷抗拒的18年間, 北伐南京, 以及後來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 莫不以金門為基地, 而魯王更是終老斯島。
早期的金門, 因土地貧瘠, 降雨量稀少, 風沙滾滾, 農產不豐, 雖兼營漁鹽, 猶難免不能溫飽; 近40年來, 金門的建設有著飛躍的進步與發展, 一改過去貧窮落後的面貌, 到處呈現出榮富裕安的景象, 被中外來賓交相讚譽為「海上公園」。
金門設有縣政府, 管轄五個鄉鎮, 35個行政村裡,「親民便民,服務到家」是政府施政的本原則, 縣政及各鄉鎮皆設有「服務中心」, 即到即辦為民服務。
1971年,金門開始實施鄉鎮長、村里長、鄉鎮民代表及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並定期改選, 選風良好, 投票率極高, 充份發揮民主政治功能。社會福利工作更是金門深受重視的推展項目, 它設立安老院、育幼院, 以收容孤苦無依的老人和孤兒; 成立社會福利基金會、手工藝推廣中心, 以辦理社會救助及職業訓練; 協助民眾整修道路、水溝、曬殼場, 美化鄉村景觀, 並規劃新社區, 廣建現代化國宅, 給予長期低利貸款, 以提高民眾生活水准。
金門主要的農作物是高粱、玉米、甘薯、花生、大小麥、馬鈴薯和蔬菜。近年來經實施農地重劃、改良土壤與品種、推行機械耕作、發展農漁牧綜合經營,農作物年產量達6000餘萬公斤; 為提高農民所得並實施高粱、玉米、大小麥的保價收購, 推廣果樹栽培, 使農業邁向現代化。
數十年來的植物造林, 使金門由童山濯濯的窮鄉僻壤, 一變而為緣蔭遍地的沃野良田, 現有森林蓄積材17萬餘方公尺。目前並進行林相改良、 經濟造林、培植觀賞花木, 美化景觀。
在漁業方面現有各型大小漁船兩、三百艘,年漁獲量數百萬公斤, 並闢建現代化漁港, 成立水產試驗所, 推廣水產養殖,將技術轉移民間, 以創造就業機會, 增加民眾財富。
畜牧業在金門已漸步入企業經營, 現年產豬、牛、羊3萬餘頭, 雞鴨300餘萬隻, 不僅自給自足, 更要外銷才能調節市場; 本地飼養的乳牛, 日產鮮乳足供民眾飲用, 後還引進養鹿事, 成效頗佳。
瓷土和花崗石是金門重要的礦產, 品質絕佳, 除供外銷外, 並分別在金門設立加工廠, 以增加地區收益。
芳香醇厚的金門高粱酒和甜美可口的貢糖是金門名聞遐爾的兩項名產, 廣受各界的喜愛與品嚐。另外值得一提的趣事是: 在1958年砲戰期間, 大陸對金門島發射了47萬19554發砲彈, 雖造成了許多無辜民眾的傷亡, 但爆裂的彈片卻被加工廠製造成「金門菜刀」, 為金門賺取一筆可觀的外匯收入。
金門的公路四通八達,密度堪稱世界第一, 總長度達360公里, 道路寬暢筆直, 大都是高級柏油或水泥路面。自動電話及水電設施普及鄉村家戶;對外交通每日固定有民航班機飛航台北及大小貨輪往返台金兩地,交通堪稱便捷。
若論金門最大的成就莫在於人才的培養,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據1987年7月份的一項統計, 近30餘年來培養金門本地青年獲得國內外博士學位者46人, 碩士學位者105人, 學士學位者2350人(尚陸續增加中); 以金門這樣狹小的幅員及不足5萬的總人口能有這樣的成就, 不可不說是一項奇蹟。